择一份职业意味着什么?-缘于第一性原理及暗物质视角的认知
信息来源:职业规划  发布日期:2022-05-06  浏览次数:1044

来源:公众号-北航CDP

毋庸置疑,“选择一份合适职业“是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中之重。根据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原则,职业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在科学开展自我认知、充分理解职业的内涵(包括职业背后蕴含的时代意义、职业道德等)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决策。然而,目前职业规划相关文章大都是谈职业规划重要性及自我认知方面的一些思考;正如公众号4月25号推文(相关链接)中呈现的,即便这些思考中,不少同学、包括硕博研究生们对职业的认知都较初级,这大大影响了科学规划的可行性。本文尝试从第一性原理及暗物质视角理清楚职业背后的意义。



   ●  ●  ●  ●  ●  ●  ● 



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将其拆分成各要素进行解构分析,从而找到实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该原理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这个名词近年来被炒的火热要得益于“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特斯拉汽车CEO)。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特别推崇“第一性原理”思考法:“通过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这是他眼中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即回溯事物的本质,重新思考怎么做。

笔者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大学课堂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在探讨专业认知、职业选择时,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第一性原理。

首先,什么是职业?专业教材中对职业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它是对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一类工作的统称,以国家的职业分类大典为标准。“同时,可参考《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的定义:职业=职位+领域。因此,如果一位同学说“我想当一名教师!“其实TA没有明确一份职业:教哪一科的教师?教语文和教物理/音乐/体育的差异太大了吧!而且,教小学生和教大学生也肯定相去甚远。因为”教师“只是一个岗位(position),选择职业还需要确认领域(industry):具体教哪一科、进入哪个层次的学校任教,都属于”领域“。



理解了职业的基本内涵,即界定清楚了“职业“(比如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分析自己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

这里举个真实的例子,是笔者认识的一位人民大学管理学X博士:师从大牌博导,博士毕业后正在联系多所高校、目标是当高校教师。问及原因,答曰:“因为喜欢呀!很小就想当老师了,所以当初才读博士的。写paper是读博士之后才慢慢喜欢上的。“我的一位学生给出了类似的原因:”从小就想当老师啊。上小学时相当小学教师,上中学相当中学教师,进了大学就想着要当大学教师“。

然而,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呢?X博士的回答是:

“我感觉我自己清楚想当大学老师是在大学本科。之前只是一些模糊的想法,比如从小就喜欢工作时候穿正装但又非工装,受妈妈影响想要弹性的工作,从小经常有亲人朋友评价我能说会道的、我总是有自己的想法等等……

上大学后,看到了大学老师、又了解到他们的工作状态,突然就明白了:原来我想要做的就是这个!然后我又了解到大学教师必须是博士毕业,记得大四考上研究生之后就拜托父亲、请他单位刚分去的博士给我讲讲怎么才能读博士,所以硕士毕业没犹豫找别的工作,直接备考博士了“



X博士对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如果用第一性原理——即”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将其拆分成各要素进行解构分析、从而找到实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来分析:

首先她提到“从小就喜欢工作时候穿正装但又非工装,受妈妈影响想要弹性的工作,从小经常有亲人朋友评价我能说会道的、我总是有自己的想法“这三项,显然都不是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内容;”上大学后,看到了大学老师、又了解到他们的工作状态“”又了解到大学教师必须是博士毕业“开始接近内涵、但也并未明确说明。


回到”第一性原理“,须分析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教书育人。具体对应一下“大学老师的任职条件要求”:



#1

教师资格证。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只要你从事教师行业,那么拥有教师资格证是最基础的敲门砖。

学历要求。大部分高校要求应聘者具备硕士以上文化程度,少部分岗位还需要具备博士以上文化程度,最好是名校毕业或者海归博士。


#2


#3

学术研究成果。想要当一名大学老师,应聘者最起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或者是在某些行业领域具有一些突出的研究成果。


工作经验。在你应聘大学老师前,曾经从事过教师相关的工作,对于教师这一工作性质了解透彻,如果没有工作经验的话,一般都是要先从助教开始做起,最后经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学校的考核,决定你是否具有成为大学教师的资格。


#4


#5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应聘者需要热爱教学事业,有良好的师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谈吐优雅,对于学生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以上5项中,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其中第4项“相关工作经验”可以博士期间担任导师助教来替代,其余则须结合各自的真实情况来匹配。比较虚的第5项“热爱教学事业,有良好的师德”考核就比较难,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何近年来爆出一些大中学教师的师德问题。

同时,在教育管理部门推出“破五唯”政策后,第2项“最好是名校毕业或者海归博士”也不再是绝对的了。

然而,符合上述5项条件的候选人远远超出岗位需求的人数,具体哪些人选更适合这个岗位呢?这里引入“暗物质”的概念。暗物质(Dark matter)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已知的物质。这里先借用“暗物质”来说明同学们在职业认知中,一般招聘广告中很少提及、很容易被忽略的那些信息,比如伴随着“高薪”或“超稳定”属性的那些元素。

毋庸讳言,近年来很多大学毕业生将“高薪”作为“好工作”的第一标准,其次可能就是“稳定”了-这也正是4月25号推文中同学们将“去互联网大厂”或者“考公务员“作为第一选择的重要原因。然而,事实上,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职业薪酬高及稳定性超高的原因及其利弊;这些原因大都可以归入前面提到的“暗物质”。

仔细分析当前的高薪岗位,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岗位责任重大、任职资格资历要求高、能够胜任者少。其中CEO、CTO、CIO、CFO等需要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兼专业能力的各类职位,显然不是为应届毕业生准备的:随意上网查询一下企业高管的简历就看明白了,这类岗位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业内经验。第二类主要是需要拥有CFA、精算师证等考试难度较大的专业证书者,而这些专业证书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试技能,也需要一定的从业经验才能获得。第三类岗位虽然对于专业知识或管理经验并不太看重,但往往伴随着高强度工作量及高风险责任,如笔者面试过的国家电网的安全工程师、首都机场的调度人员等。

(2)岗位工作强度大、投入时间长。比如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等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已动辄七八十个小时,比近年来互联网企业“996”的工作节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薪酬策略是“雇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付三个人的薪酬”。这类职位对任职者的能力与体力要求都非常高,只能是短期内(35岁甚至30岁之前)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

(3)行业风险高。“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从长远看,收入水平不稳定、职业安全性不高。一些高利润的代理产品的销售人员就属于这种情况。

(4)新行业、热钱大量涌入;这样“水涨船高”、短期内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偏高。可是,虽然“猪在风口上也能飞起来”;然而,风一旦停下来,只有鸟儿还能飞、猪肯定会掉到地上的。

(5)属于垄断行业。诸如我国的电力、移动通信、石油、石化等行业,因为垄断经营而获得高额利润,员工收入水平普遍偏高。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垄断行业会越来越少;其员工往往缺乏市场竞争力,一旦企业丧失垄断地位,员工可能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时大批员工下岗就是类似的情况;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ETC系统的普遍应用、大批高速公路收费员下岗也属于同类情况,网上转发很多的那个唐山高速公路收费口女工下岗的视频就是典型的事例。

再简单地分析一下“稳定”的职业:毋庸置疑,公务员是最稳定的工作系列,其次是事业单位、国企及其它体制内单位。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思考一下:“工作稳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人单位轻易不会“开除”员工,即所有员工、只要不严重违反单位的管理制度都不会失去工作。因此,这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是非常高的。正因于此,稳定性强的单位、薪酬水平都不会很高,所以“稳定的高薪工作”不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不可能长久存在(参考前文第5类高薪职业);同时,员工提拔时“论资排辈”是普遍现象,除非你业绩特别特别特别突出、被破格提拔-这里专门用了三个“特别”,就是想强调升迁之难:据笔者的一些调研,不少体制内单位对双一流硕士毕业生的首次提拔,都超过了5年(实际数据是:绝大部分要达到6-7年;其后的提拔速度会加快-原因是体制内提拔干部一向谨慎);而很多年轻人都在认认真真工作3-5年还得不到提拔时离开了。



以上提到的高薪的原因和工作稳定伴随的“收入水平中等”、“升迁速度慢”等都属于职业认知中的“暗物质”。同时,你觉得自己完全符合上述5项岗位需求、面试表现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未能拿到offer,也可以用“暗物质”来分析:真不见得是面试中存在不公平,真相是影响面试结果的因素太多了,远非单纯地将候选人与招聘广告中的那几项条件进行匹配。

# 总结 #

综上,同学们选择职业时,对于职业的薪酬待遇要有理性的认知:从本质上看,职场人士的薪酬水平是其作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价格表现,虽然“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从长期来看、价格一定是会逐渐趋近其价值的。如果有同学认为“那也先以高于价值的价格变现为好”的话,请再参考一个行为经济学概念“价格锚定”:在初入职场时因为“水涨船高”而获得了“高于自身所创造价值的价格”-即追捧热门行业、高薪进入了职场后,同学们会接受这个薪酬水平并按照该薪酬水平安排自己的生活及消费;假如“水落石出”、热钱退潮了,收入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就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生活方面很可能也会遇到困难。事实上,真正地提升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终将迎来自己“价值变现”的时候!

同时,即使你认为根据招聘广告的内容、自己完全符合某个岗位的各项要求,也未见得能够顺利获得offer,因为影响面试结果的还有你目前尚未了解的“暗物质”因此,建议同学们提前做一下生涯人物访谈、向已经进入职场的学长学姐们了解一下入职体验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入行后与在校期间预期不符之处,提前更全面地开展职业认知。